7月24日至8月2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燕尾传遗推普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重庆市巫溪县,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赓续岭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开展为期10天的深度社会实践。团队创新打造“12345”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机制:以调研为主线贯穿始终,线上线下“双阵地”同步发力,聚焦留守儿童、乡村青年和老年人三类重点人群九连阳,实施文化、产业、教育、数字四维赋能行动,落地“五个一”特色推普活动,以岭南非遗“三人燕尾龙舟”为文化纽带,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基层语言文化振兴新路。
普通话扎根乡土,架起沟通之桥
实践团聚焦留守儿童、乡村青年和老年人三类重点人群,通过多维举措让普通话“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街道走访1200余位居民,回收500余份问卷,建立“方言-普通话”对照语料库,为后续推普提供数据支撑。再通过场景化推普全覆盖,在博物馆设“流动课堂”,学子化身讲解员用普通话讲述巫溪历史;在市集推出“重庆话-普通话趣味对照卡”;走进红池坝风景区开展文旅直播,用规范普通话介绍当地风光与历史九连阳,吸引超 4500 人次观看。
以文化为纽带,串联推普与传承
岭南非遗“三人燕尾龙舟”成为本次实践的重要载体,让推普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通过校地联动的纽带让燕尾传遗推普实践团与共青团巫溪县委以燕尾龙舟为文化纽带九连阳,围绕“声传巴渝・舟连清溪”主题座谈,创新推出“五个一”非遗推普活动,让普通话借非遗“破圈”传播的同时,再将“同识一艘燕尾龙舟、同诵一段龙舟诗篇、同述一个龙舟故事”等环节融入暑期托管班课堂,两百余名孩童在识龙舟、讲故事中提升普通话能力,领悟非遗魅力。在“声动凤凰赶大集”上,燕尾龙舟模型前,乡音提问与普通话解答交织,让游客在了解龙舟文化的同时,感受普通话的桥梁作用。
双向赋能,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燕尾传遗推普实践团以岭南非遗为抓手,实现推普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将“三人燕尾龙舟”“非遗漆扇”等岭南非遗元素融入推普课堂,设计“同制一把非遗漆扇、同绘一个龙舟娃娃”等环节,让孩子们在制作、绘画中感受非遗魅力,同时提升普通话水平。通过文旅直播、博物馆讲解等形式,用普通话讲述岭南非遗与巫溪当地文化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助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此次实践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舟、岭南非遗文化为帆,在巫溪山水间驶出一条推普兴村的创新航道。十日深耕,不仅沉淀出方言语料库、微视频矩阵、万人直播数据等有形成果,更探索出“非遗为体、推普为用、青春为媒、振兴为归”的无形路径——当乡音与国语和鸣,当龙舟载着标准音破浪,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正回荡着文化根脉深扎、时代新声远扬的壮阔和声。
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